Page 33 - 國立嘉義高中百週年校慶紀念特刊
P. 33

的校園,一百年來,年復一年,孕育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. 課程規劃

               這麼多優秀的人才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的強大始自 1868 年的明治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,在 1894-1895 年因甲午戰爭擊敗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朝,以馬關條約取得臺灣,成為亞洲的強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。而在 1904-1905 年的日俄戰爭中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儘管取得最後勝利,日本卻也讓日本政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視自「學校教育」就開始形塑人民必須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戰鬥能力 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據(圖四 ) 的課程規劃表,特別強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調除了基本的體育之外,根據日本法規 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臺灣的中學校要有擊劍和柔術課程。因
                 圖二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在( 圖五)的完整課程規劃表之中,體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育課有三節,柔術與擊劍都各有一節,
               3. 經費概算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總課堂節數三十一節中,總共有五節
                    錢不是萬能,沒有錢卻是萬萬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體能訓練,相對目前臺灣學生一週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能。根據中國時報 2023 年報導 : 政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十五節僅有兩節體育課,確實呈現日
               將推動高中職免學費政策。目前公立高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政府對於人民體能訓練的重視。
               中、技職及進修部學費一學期為 6240
               元,而私立高中普通科及綜合高中的學
               費在 1 萬 2170 元至 2 萬 4423 元不等。
               ( 圖三 ) 中的臺南州立嘉義中學校,整

               個學校經費計算是併入州的預算,也說
               明了雜支與修繕費等不同項目的支出。
               可見在規劃設立之時,已經充分評估教
               育支出的運用,也期待透過這些資料的
               呈現,未來可以比對今昔匯率變動差
               異,思考古今教育學習的經費支出的異

               同之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四  7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圖三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五  8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
   28   29   30   31   32   33   34   35   36   37   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