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46 - 國立嘉義高中百週年校慶紀念特刊
P. 246
1922 年在「內地延長主義」政策指 嘉義市,並在嘉義市設站,在考量了產
導下,台灣總督府公布了《新台灣教育 業發展及交通因素後,中學校就落腳嘉
令》,主要精神為「內台共學」,也開始 義市,就是嘉義中學校。
在各地設立中學校。此時台中以南至台
創校之初並無校舍,暫借現在市政
南以北尚未有中學校供小學畢業後繼續
府西南角上課。兩年後校舍完工,師生
已升學,但是嘉義地方人士已經積極開
回到山仔頂現址開始上課。最初名為「台
始向總督府表達成立中學校的心聲,同
南州立嘉義中學校」,是五年制的中學,
時,台南鹽的鹽水地區也要爭取設立中
小學畢業後直接考試入學,畢業後直接
學校,於是形成嘉義和鹽水兩地競爭的
就業,如果想升大學,還須要到高等學
局面。經過幾番的請願表達,在產業和
校補完第 6 年的中學才能考大學。雖然
區域平衡的考量下,總督府決定在嘉義
宣稱「日台共學」,不過嘉中當時入學
設立中學校。然而問題又來了,當時嘉
考試簡章設的的門檻是「小學校」6 年級
義地區最發達的就屬嘉義市和朴子街,
的程度,而小學校是撫金日本人子弟就
到底中學校要設在哪裡?朴子街有廣大
學,台灣人子弟讀的「公學校」,在 6 年
的嘉南平原腹地,米、榶產量豐盛,是
級畢業時,其實只有小學校 5 年級程度,
當地的交通和產業中心,不過嘉義市有
要考嘉中幾乎不可能,所以在日治時期
阿里山林業支撐,加上縱貫線鐵路經由
的嘉中學生大多是日本人。但是還是有
少數優秀的台灣子弟能通過入學考試進
入嘉中。二戰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派
來辦理接收業務並代理校長的黃文先生
即是當時台灣人中的翹楚,能在艱難的
競爭中進入嘉中。在二戰期間,台灣總
督府為了有效利用人力,在 1942 年公
布縮短中等學校的修業年限,從 5 年改
為 4 年,期使畢業學生能提早投入生產
甚至加入軍隊,嘉中在當時也由原來的
五年學制改為 4 年學制。戰爭結束,台
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辦理接收完成後,教
育改為六三三四制,嘉中也改制為初中
三年、高中三年的台灣省立嘉義中學。
歷史科 2017 年台南踏查活動
244